您好,欢迎进入JN体育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JN体育,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科学艺术光影秀 大国重器科普游

发布时间:2024-10-29 08:18浏览次数:

  (原标题: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科学艺术光影秀 大国重器科普游)

  金秋十月,凉风送爽。在祖国75周年华诞的举国同庆之时,第二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如期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元熙、李建刚,安徽省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春龙,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党委书记黄晨光及市领导袁飞、李命山、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潘承辉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科学艺术周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联合主办,能源院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和大太阳(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艺术周期间,大太阳(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各大美术学院推出了为期一周的“科学艺术光影秀,大国重器科普游”特别活动。活动一经亮相,就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吸引了约四万人次来到大科装这个科研圣地参观游览。

  这场位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聚变堆园区的数字Mapping光影秀,以CRAFT园区内11号厂房托卡马克装置1/8真空实验平台为载体,聚焦核聚变技术与数字艺术的融合,呈现出一场震撼而充满未来感的科技视听盛宴。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七所高校的艺术家团队共同在地创作,打造出独特的核聚变数字光影秀,作品通过光影与核聚变实验装置建筑结构的交互映射,展示了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这是第一次聚集如此之多的艺术家在大科学装置区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聚变堆园区举办大规模的艺术活动,各大美院艺术家团队联合共创,将Mapping投影在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之上。科学家与国内外多所院校的科技艺术、数字媒体团队一起,点亮“中国太阳”。

  《一束光》,祁震及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团队(成员:黄宇泽)

  由中央美术学院的祁震及央美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带来的名为《一束光》的Mapping作品,一位长衣女性手提一盏灯从1/8真空室的内部向我们徐徐走来,又带着光束归于星尘。地球上的第一束光打破晦暗,开辟天地,为人类带来光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宇宙空间中的繁星一般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为文明的发展照亮方向。

  《羲源》,邓碧文及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科技艺术专业团队(成员:钟毅、刘盛平、何子巽、许烨、何子振、谭淦泉、张浚琪,刘婕茜)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邓碧文及广美科技艺术团队的作品《羲·源》JN体育平台意图通过五个时间顺序的场景,再现人类文明从利用原始能源到探索核能的过程JN体育,。其中机械臂装置在1/8真空室之上的投影一幕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技术震撼;最后一幕再现传统神话夸父逐日的故事,象征科研人员对光明未来的追求。

  《聚•变》,罗保权及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团队(成员:陈思琦、俞颖婷、付智林)

  同样来自广美的罗保全与广美数字媒体艺术中心团队带来的《聚·变》则不仅展示了科技与艺术在视觉美感上的融合,还表达了对清洁能源探索的深刻思考,激发公众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

  《介观场域(Mesoscopic Fields)》,郑达及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团队(成员:陈澳文、李子奇)

  郑达及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的《介观场域》运用抽象视觉语言展示了等离子体在强磁场中的受控运动及其与装置环境的相互作用,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知觉感知体验。

  《数字蜉蝣2.0》,张海超及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团队(成员:李琨、十方)

  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张海超老师及川渝科技艺术团队奉上的是名为《数字蜉蝣2.0》的Mapping作品,将蜉蝣——一种古老、颜色鲜艳、寿命短暂的昆虫——作为隐喻,描绘了一种短暂、不显眼的或稍纵即逝的物理形态结晶态,既能特指一段时间或一个空间,又能被理解为“数据”或难以被分类的知识对象,它们脆弱的残影中,保留着人类活动的踪迹。

  何晨暄HeXagōn {分集研究所}及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He Quasi-Design Lab 准自主设计实验室团队的《能源液压机》作品通过生动的声音与图像的完美融合,将核聚变反装置转化为似乎可感可触的“能源液压机”,展示了未来依赖化石燃料的物品在这个巨大的机器中被压榨成纯粹的能量,这种通过“虚构事实”的视角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的感受让人不由得重新思考能量、消费与转变的过程,对陌生却又熟悉未来充满期待。

  《明日之晨》,许毅博及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团队(成员:肖珣、刘明泽、藤小鹏、唐江华、李祎凡 单嘉怡、孙博、郑雨晴、陈锋、王景琦、魏熙格、荆莉)

  由许毅博及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科技艺术影像映射工作组创作的《明日之晨》目利用核聚变装置的外形结构特点进行创作,将“无用结构”进行“拟人化”处理,如同使机器觉醒,形成自循环的生产方式,来回应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后,科技在未来某日所呈现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为了让观展者除了自身体验之外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艺术活动应当如何参与建构一个跨学科的“未来人类科技学”,本次活动还特设了文献展板块,其中,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的师生团队分别展示了各自在科技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所开展结合艺术与科技的教学与创作成果。还有清华大学科学博JN体育平台物馆(筹)、天与ARTECH工作室、科幻写作及跨媒介科幻文学创作等相关科技、文学、科学史等领域的资料展示,以从更广义的角度丰富“公众参与科学”的纬度。

  在活动期间,除了日常的数字Mapping光影秀、科学与艺术文献展等参观性的展出,大太阳(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还在在10月4日下午还举行了两场科技艺术工作坊活动,分别为声音艺术家,诗歌教育者,中央美术学院张梓倩老师的科技诗歌工作坊——一节课学会写短诗,以及戏剧导演邓菡彬老师的互动式科学戏剧工作坊——《麦克拜计划(⅛)》。

  写诗的目的并不在于概念和逻辑本身,而是让人们重拾诗的思维从而达到诗意,诗歌在包括科学和技术领域内的融汇和拓展也恰恰展现了诗意的无处不在。10月4日的工作坊现场,张老师通过生动地讲解与现场互动唤醒我们曾经拥有过的诗意。在写诗的环节,现场的互动活跃。刚会写字的小朋友、坐在轮椅上的老人、青年科研人员被生活琐事埋没的中年人......每个人都在张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拿起了手中的纸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一首属于自己的诗。

  邓菡彬教授是著名先锋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的弟子。在2024年,邓菡彬导演将Makbeth首次翻译成中文排演,定名《麦克拜计划》,结合脑科学对人类情绪与共情行为的实验设计,已在2024年6月于阿那亚戏剧节未来戏剧SHOWCASE以科学实验版首次亮相。1960年代末,理查·谢克纳的MakbJN体育平台eth与Dionysus in ‘69等著名作品,定义了环境戏剧。邓菡彬的《麦克拜计划(⅛)》以“趣向”表演方式一分为八,以工作坊形式进行巡游,已历海南海口、重庆、内蒙古达拉特旗、北京、河北衡水、山东日照、上海7站,第8站来到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如此实验性的戏剧对于作为科技之城的合肥来说确乎难得一见,演出当天气氛非常热烈,围观观众也积极走入戏剧空间内与演员们实时互动,11号馆内的观众和工作人员们协同配合,完成了这一场戏剧的演出。

  邓碧文及广美科技艺术团队(钟毅 刘盛平 何子巽 许烨 何子振 谭淦泉 张浚琪 刘婕茜)

  许毅博及鲁美科技艺术团队(肖珣 刘明泽 藤小鹏 唐江华 李祎凡 单嘉怡 孙博 郑雨晴 陈锋 王景琦 魏熙格 荆莉)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

  协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海南省人艺话剧院、作家出版社、香港天与ARTECH工作室

  支持单位:合肥庐阳文旅集团、爱普生光影研究院、澜景科技、派蒙特、智象未来hidream.ai、发明指南

020-88888888
网站地图 鲁ICP备2021006370号-1 txt地图